本文原刊登於Polysh
生活從來都不像超級英雄電影一樣簡單。現實中是否也從來都不存在著絕對的善與絕對的惡?圍繞著恐怖攻擊議題,倫敦的帝國戰爭博物館至五月底展出「恐怖年代:來自911事件以來的藝術」展(Age of Terror: Art Since 9/11)。五十件當代藝術作品囊括了藝術家的親身經歷,抑或是間接的訪談或實驗,企圖從既非黨派、又非媒體的第三方角度討論我們所身處的時代議題。
展區由「911」起始,連接起「武器」、「國家控制」,到最後一個展區「家園」。漢斯・彼得・費爾德曼(Hans Peter Feldmann)的作品是起手式,他所搜集的911系列報導佈滿展廳廊道,不論篇幅或大或小,皆是事發當時各國的頭條新聞,企圖溯及觀眾們十七年前的記憶;然而,什麼又是不該遺忘或忽視的?Iván Navarro做的雙子星大廈的縮小版遺址亮晃晃的獨佔了一個展廳,紀念的又是什麼?
懷抱著這些疑問,我停駐在美國藝術家科科·弗斯科(Coco Fusco)製作的錄像前。在這部實驗性的錄像中,她邀請一群女學生參與她的工作坊,由前美軍軍人對她們進行模擬的審問。學生們從家家酒般的順從,到驚懼甚至哭嚎,一個小時的錄像,看著像無止盡般的難受;另一方面,敘利亞藝術家Hrair Sarkissian錄像「鄉愁」(Homesick)則語帶雙關,雙軌屏幕同時進行,一個頻道的藝術家猛烈揮舞鐵具,另一個頻道被拉遠了的鏡頭中,房子的殘骸一點一點的堆落滿地。
事件是針,一個個作品是線,而後引出了幾個探問被定在牆上,其中一個是,我們生活在恐怖年代之中嗎? 報導頭版下的標題與單一方面的政治宣言在隱微之中往往堆疊起了人們的定見,而展覽「恐怖年代」則引人反思。不論是事件本身、武器戰爭與國家暴力,均衡的國籍作品比例中看得出展覽單位的小心翼翼。此意圖似乎不僅止於避免不必要的種族紛爭,而是無差別地譴責暴力,並置入普世人們對於和平家園的渴望。